跳至主要內容

PKM-er大约 2 分钟

p值检验法是假设检验中的一种常见方法,它主要用于决定是否拒绝原假设 H0H_0 。以下是p值检验法的核心内容和步骤。

1. 假设设定

  • 原假设 H0H_0: 通常代表没有效应或差异的情况(例如,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相等,两个样本均值相等,变量之间没有关系等)。
  • 备择假设 H1H_1: 通常代表有效应或差异的情况(例如,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不等,两个样本均值不等,变量之间有关系等)。

2. 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

  • 选择合适的统计检验方法(如z检验、t检验、卡方检验等)来计算检验统计量。这一步取决于数据的类型和假设检验的目标。

3. 计算检验统计量

  • 使用样本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。检验统计量的值表示观测结果与原假设的偏离程度。

4. 计算p值

  • p值(probability value)是基于检验统计量计算的概率,表示在原假设为真时,观测到像样本这样极端或更极端的结果的概率。
  • 具体来说,p值越小,说明样本数据与原假设的偏离程度越大,原假设成立的可能性越小。

5. 与显著性水平比较

  • 选择一个显著性水平 α\alpha (通常为0.05)。这个值是研究者预先设定的,用于判断结果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。
  • p值与显著性水平 α\alpha 进行比较:
    • 如果 pαp \leq \alpha:拒绝原假设 H0H_0 ,认为数据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 H1H_1
    • 如果 p>αp > \alpha:不能拒绝原假设 H0H_0 ,认为数据不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备择假设 H1H_1

6. 作出结论

  • 根据p值的大小与显著性水平的比较,得出对原假设的判断(拒绝或不拒绝)。
  • 需要注意的是,“不拒绝原假设”并不意味着原假设为真,而只是数据不足以显示原假设为假。

总结

p值检验法在假设检验中起到了核心作用,它量化了观测数据在原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概率,帮助研究者通过设定的显著性水平作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决策。这一方法在统计学中广泛应用,是许多统计检验的标准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