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洛必达法则,是解决函数不定式极限问题的重要工具,由法国数学家洛必达(Guillaume de l'Hôpital)推广, 但实际上是由瑞士数学家约翰·伯努利所发现。它将复杂的极限问题转化为更简单的导数比值极限问题。该法则适用于 00 或 ∞∞ 形式的极限。
定义
设函数 f(x) 和 g(x) , 若满足以下条件:
- 可导性:f(x) 和 g(x) 在点 c 的某一邻域内开区间内可导,且 g′(x)=0
- 不定式形式:x→climg(x)f(x) 是 00 或 ∞∞ 形式:
- 00 形式:x→climf(x)=0 且 x→climg(x)=0
- ∞∞ 形式:x→clim∣f(x)∣=∞ 且 x→clim∣g(x)∣=∞
- 极限存在:求导后的极限 x→climg′(x)f′(x) 存在或趋于无穷大
则有:
x→climg(x)f(x)=x→climg′(x)f′(x)
关于极限存在条件的解释
求导后的极限 x→climg′(x)f′(x) 要求存在或趋于无穷大,这并不是因为分母 g′(x) 相对无穷小,而是洛必达法则成立的必要条件。
洛必达法则的本质
它实际上是柯西中值定理(Cauchy's Mean Value Theorem)的推论。柯西中值定理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推广,它连接了两个函数的增量比值与它们导数的比值。洛必达法则正是利用了这种关系,将函数比值的极限问题转化为导数比值的极限问题。
洛必达法则的证明过程依赖于通过柯西中值定理找到一个点 ξ 使 g(x)f(x)=g′(ξ)f′(ξ)。这里的 ξ 位于 x 和 c 之间。当 x→c 时,ξ 也趋近于 c
* 如果 x→climg′(x)f′(x) 存在并等于一个有限值 L,那么当 x→c 时,g′(ξ)f′(ξ) 的极限也必然是 L。因此,x→climg(x)f(x)=L。
* 如果 x→climg′(x)f′(x) 趋于 ∞,同理,g′(ξ)f′(ξ) 也趋于 ∞,所以 x→climg(x)f(x) 也趋于 ∞。
这个前提条件保证了等式左边的极限能从右边推导出来。
反例
如果求导后的极限 x→climg′(x)f′(x) 不存在(例如,左右极限不相等,或者极限是振荡的),那么洛必达法则就不能使用。
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求 x→∞limxx+sin(x)。
- 这是一个 ∞∞ 形式。
- 直接计算:x→∞limxx+sin(x)=x→∞lim(1+xsin(x))=1+0=1。
- 如果使用洛必达法则:g′(x)f′(x)=11+cos(x)=1+cos(x)。
- x→∞lim(1+cos(x)) 不存在,因为它在 [0,2] 之间振荡。
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,如果求导后的极限不存在,洛必达法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。这并非因为它本身的错误,而是因为它不符合使用前提。
总结来说,"求导后的极限存在或趋于无穷大" 是洛必达法则能够成立和使用的基本条件。 这个条件确保了我们通过求导得到的极限值是稳定的,从而可以作为原极限的解。
应用
除了以上两种基本形式,洛必达法则还可以通过代数变换,应用于其他不定式形式。
1. 0⋅∞ 形式
对于 lim_x→cf(x)g(x) 这样的极限,如果 lim_x→cf(x)=0 且 lim_x→cg(x)=∞,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分数形式,从而使用洛必达法则:
x→climf(x)g(x)=x→clim1/g(x)f(x)
2. ∞−∞ 形式
对于 lim_x→c(f(x)−g(x)) 这样的极限,如果 lim_x→cf(x)=∞ 且 lim_x→cg(x)=∞,可以通过通分将其转换为 00 形式:
x→clim(f(x)−g(x))=x→clim1/(f(x)g(x))1/g(x)−1/f(x)
3. 指数不定式
对于 lim_x→cf(x)g(x) 这样的极限,如果出现 00、1∞ 或 ∞0 的形式,通常需要使用对数方法来处理。
我们可以设 L=lim_x→cf(x)g(x),然后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:
lnL=x→climln(f(x)g(x))=x→climg(x)lnf(x)
此时,这个新极限 limg(x)lnf(x) 变成了 0⋅∞ 形式,然后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将其转换为分数形式,最后通过指数运算得到最终结果。
L=exp(x→climg(x)lnf(x))
注意: 洛必达法则不适用于离散变量的数列。在处理数列极限时,可以使用斯托尔兹-切萨罗定理(Stolz-Cesàro theorem)作为替代。